高清印面帶你去看徐三庚的篆刻

徐三庚

1826-1890

在晚清印壇上,徐三庚無疑是一位風格獨特、勇于創新的篆刻家。

徐三庚,清末著名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金罍、井罍,又號袖海、褎海,別號金罍道人、金罍山民、似魚室主、余糧生,山民,翯然散人等。

由于徐三庚后期的篆刻創作還是「鄧派」的「印從書出」路線的,他也被稱為鄧派繼鄧石如、吳讓之之后的「鄧派第三人」。

生前輯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魚室印譜》,卒后有《金罍山民手刻印存》、《金罍山人印存》、《西泠印社藏徐三庚印集》行世。

徐三庚精于金石文字,書法工篆隸,篆書深受三國時吳國的天發神讖碑的影響,奇瑰勁澀,面目獨具,惜存世無多。

與吳讓之、趙之謙齊名,能摹刻金石文字??嗔暋秴羌o功碑》,參以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辟面目。

在近代篆刻史上,徐三庚篆刻縱橫遒逸,使刀如筆,篆隸書法也如其印,飄逸婀娜,自成一家風范。

徐三庚篆刻作品,其篆刻特點大致有以下幾種格局:

篆法仿漢碑額一路的印章。這是他的印章中最常見的一種,人們說他的印章「如吳帶當風」,主要就是指這一路風格而言。對于這一路印章,他有時在邊款中署為「仿完白山人」,說明他對鄧石如的印風有所取法。

篆法擬《天發神讖碑》一路?!短彀l神讖》是他下過功夫的一塊碑,他擬寫此碑的篆書,也寫得很精采,但用這類篆體來刻印章,數量卻并不很多。

「擬秦」、「仿漢」、「仿宋元人印」。在他的印跋中,有時稱該印為「擬秦」或「仿漢」或「仿宋元人印」,但實際上其中多數作品,與所稱擬仿的秦漢印或宋元人印,距離甚大,一般說來,他所稱的「擬」或「仿」,往往是取一點意思而已,并不追求肖似。例如刻粗邊朱文印,他就指為「擬秦」;較為方正的白文印,則稱為「仿漢」;篆法流動一點,就是「仿宋元人印」,實際上其中多數印還是「我自用我法」。

擬浙派一路。他刻印是從浙派入手的,所以這路印章,在其早期的作品中較為多見,但稍后的作品中也有出現,只是少一點而已。

徐三庚篆刻作品上溯秦漢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取法鄧完白及漢碑額篆與天發神讖碑,參用其飛動體勢,使之熔為一爐,加以用筆妍媚潑辣,用刀細切利落,章法虛實相間,獨辟蹊徑、風格獨具,成為與趙之謙同期之又一位創新篆刻家。

他將金文、封泥入印的先驅,也是「印從書出」理論的積極踐行者,與后來的吳昌碩一起成為「印從書出」的代表。

徐三庚早年對秦漢印下過苦功,形成渾樸古厚的風格。

書法飄逸多姿,疏密感極強,刻印趨向流動妍美。

邊款風格取法晉、唐、漢、魏之間,刀法勐利,自成面目。

三者都出自徐三庚刀下——渾厚、妍美、勐利。

徐三庚生活的年代是個篆刻大發展的年代——他的年齡在吳讓之和趙之謙之間,他比趙之謙大3歲,比吳讓之小17歲。

33歲時,徐三庚見徽派大師程邃作品,于是開始學習程邃印風。

至35歲時,徐三庚結識岑中陶。岑中陶是大收藏家,徐三庚得以在他那里大量瀏覽、觀賞古今名印,由此大悟。

于是,開始了他由浙宗轉向徽宗的道路。

之后,他在鄧石如和吳讓之那里學到了「印從書出」的精髓,又基本進入鄧派的路子,在此后的近十年里,他刻了大量師法鄧石如、吳讓之風格的印章。

徐三庚年青時入道觀,亦信人之轉世,故在其自用印「褎?!拱孜挠∪孢吙钪?,由周閑闡述此意,文曰:「井罍之太翁夢上官文佐而生井罍,故作此印以志其事,余謂古人如蔣虎臣為峨眉老僧之類甚多,或者慧業未能泯滅,其扶輿磅礡之氣仍鐘于人間耶。金罍精于金石之學,亦其夙慧所致也。然則今之才能之士,其為古先聞人后身,皆未可知,安得一一向太虛而叩之?!?/p>

此亦徐三庚發自內心的敘世明志之言也。

褎海徐三庚

其實,徐三庚在這一段時間的作品里,已經漸漸有了吳讓之批評的「讓頭舒足」的問題,但此時的徐三庚強烈的個人特色尚未顯露。

但他的自學經歷使他形成了自我思考的強烈個性,他決不屑于尾隨他人之后。

于是,他遵循和借鑑鄧石如的學習和創作方法,也從漢碑、漢碑額入手的基本法則的基礎上印外求印,上溯漢磚、漢瓦、漢金文,最終選擇了《吳紀功碑》體勢為自己的風格。

《吳紀功碑》全名《吳天璽紀功碑》,三國東吳刻石。因為東吳末帝孫皓為維護其統治,制造「天命永歸大吳」的輿論,偽稱天降神讖而刻,故又稱《天發神讖碑》。

提起《天發神讖碑》在中國篆刻史上可是鼎鼎大名,趙之謙的「丁文蔚」印,黃牧甫的「鯤游別館」兩印體勢啟發均來自此碑,后來的齊白石印風的創建,也受些碑啟發。

丁文蔚趙之謙

鯤游別館黃牧甫

徐三庚的篆書風格得益于《天發神讖碑》,而其創作方式是「印從書出」,那么,他的篆刻風格自然也是《天發神讖碑》風格的,他也由此形成了自家風格,徐三庚自家面目突出的篆刻風格由于是基于《天發神讖碑》的,因此,某些較為夸張的篆法就成為人們評論非議他「故作姿態」的「證據」。

徐三庚篆刻作品很多伸展出來的線條,如果仔細觀摩,能在這種夸張的線條中看到勐利與張揚,靈動、秀氣,氣息完滿,勁力十足又秀麗,絕無小家之氣。

他一生刻了大量的印章,其中不乏精采的作品。

但我們在翻讀了他傳世的幾種印譜以后,感到他自從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以后,就一直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似乎很少考慮更多地吸收一些東西,來完善和豐富自己的印風。

此外,他在字形方面,過于追求靈巧飛舞,不免失之于飄忽;在用刀方面,爽利挺勁,是他的長處,但如果加之以含蓄與蒼茫,就更耐看了。

這或許是由于徐三庚的生活經歷決定的。在他的后半生,他一直客居上?!钙衷S」賣書印為生,他需要大量的創作以換取生活資料和資財,這也是他的印風固化的原因。

這跟浙派的趙之琛的經歷有相像之處。

徐三庚對當時的日本書法篆刻界有巨大的影響,特別是篆刻。

當時他的印風風靡日本,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明治十二年(1879年)和明治十九年(1886年)。日本印人圓山大迂、秋山白巖,先后專程到中國向徐三庚學習篆刻,使他的篆刻藝術在日本得以更為廣泛地流傳。

日本文人內藤湖南《湖南詩文存》內《湖南文存》卷四《學步盦三種序》(1922大正十一年四月):「歲癸卯,識圓山大迂先生于浪華。先生風流博雅,能詩,精金石,通畫理,而尤妙于篆刻。余與磯野秋昕等昕夕過從,商搉古今甚樂。先生嘗論北碑云:中州山左碑志造象,截鐵刻玉,雄強險勁,寔刻工刀法有以致之,非但毛穎之力矣。因舉其自刻石印款識以證之,所言確鑿,人不能難也,其篆法則出于鄧石如。明代以來篆刻以浙派為宗,末流之弊,越工越俗,古法蕩然,鄧氏出而振之。及乎近年,有徐三庚輩,猶能傳其法不失。先生屢入淸國,所交游皆一時名人,而問篆法于徐氏,蓋我邦高芙蓉始私淑浙派,以變宋元雜印之陋,而繼起無人。經百余年,至先生出,而古法始興?!?/p>

徐三庚一生布衣,不曾到過日本。他對日本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楊守敬——這位清末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

隨著楊守敬的鼎力指教,北碑系統的書法贏得了日本很多學者的青睞,給當時的日本書法實踐和研究開了一條新路子。

在這種風潮的帶動下,很多日本的書法家直接來到中國,向中國的書法家拜師請教。

圓山大迂(1838-1916),名真逸,號大迂,被稱為是日本印學宗師,在日本篆刻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明治十一年(1878),圓山大迂來到中國,從徐三庚、楊峴學習篆刻、書法?!稄V印人傳》稱其:「自幼好治鐵筆,以中日篆法不同,遂游中國,師事徐三庚,盡得其秘?!?/p>

在日本他是最早推介徐三庚藝術成就的人,也是徐三庚弟子中最得其傳,成就最高的一位。

桑名鐵城,名箕,字星精,號鐵城、大雄山氏,齋號「九華印寶」、「天香閣」。曾受北方心泉指教,鉆研篆刻金石。

明治三十年(1897)來華學習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刀法,學成回國。

在當時與圓山大迂并駕齊驅,被稱為新印風的開拓者。

河井荃廬(1871-1945),初名得松、得、子得,日本印宗師,在日本篆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篆刻作品在日本被視為國寶。

篆刻受教于筱田芥津,后改習浙派,旁渉徐三庚、趙之謙,后來華拜吳昌碩為師,是吳昌碩唯一的日本弟子,是西泠印社早期日籍社員。

西川春洞(1847-1915),名元讓,字子謙,號春洞,日本著名書法家、漢學家、書法理論家西川寧的父親。深受北方心泉、秋山碧城等人帶回的徐三庚諸多書法作品的影響。

此外,他還雙鉤徐三庚《臨》探究其筆法,并在此基礎上臨摹徐書。

機械制造 | www.wxmcsj.com | www.nmgmfs.com | 建筑 | 吊頂 | 喜瑪拉雅 | 工業 | 鍍鋅 | 德豪 | http://senhemy.com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