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后,有人用屈原、蘇武、蔣干、共工解釋勝利原因,你同意嗎?
1945年8月6日8:15,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兩分鐘內造成廣島市6萬多人死亡。兩天后蘇聯對日宣戰,緊接著百萬蘇軍分四路越過中蘇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進攻,同時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也先后在朝鮮北部,及千島群島登陸,8月9日,美國向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
就在蘇聯對日宣戰的當天,日本政府在天皇皇宮地下舉行了一整天會議,當內閣軍部中的主和派與主戰派爭執不下時,昭和天皇裕仁做出了最后的裁決,本土決戰準備不足,無條件接收美、中、英三個盟國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8月14日,天皇在御前會議上再次確認其圣斷。并于當夜錄制了《終戰詔書》。
1945年8月15日12時整,日本國內所有的交通停頓,全體國民屏聲靜氣的聽他們的天皇用低沉漠然的語調宣讀《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了。
抗戰勝利之后,有人曾出過這樣一個文字謎語,用歷史上的名人來回答抗戰勝利的原因,共出現了四個答案,一是「屈原」,即日本屈服于美原子彈的威力,二是「蘇武」及蘇聯的出兵東北,三是「蔣干」及國民政府領袖蔣介石的堅韌與才干,四是「共工」,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的功勞,實際上這四個答案中的每一個都顯片面,抗戰最后勝利來自于這四個方面的合力是缺一不可的。
抗戰之初,就中日之間的實力對比而言,實在是相差懸殊,據有關專家分析:
抗戰爆發以前,日本已是20世紀的軍事強國,有著健全的工業化生產基礎,海陸空軍隊所使用的先進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設計與生產的,日軍有先進以及完整的軍事組織體系與半世紀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軍力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是現代化的作戰結構。
而中國還是處在19世紀的落后國家,主要的軍事觀念還是來自一批前清遺老的領導人物,仍然以復雜的個人關系作為運作的基礎,率領一支近乎文盲的軍隊,剛剛開始知道運用買來的一些二手軍火國家,既沒有工業化的經濟結構來支持戰爭的后勤需要,就連征兵制度以及全民動員的總體戰還是完全在摸索的階段。
雖然從中國的歷史上看,歷次被迫南遷的王朝,像南宋、南明等,沒有一個能再踏上故土,收復失地;到了晚晴,更是屢屢敗在外敵之手,喪權辱國,幾乎沒有勝利的希望。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一樣,它有著特殊的正義性,能最后取得勝利,正是「屈原」、「蘇武「、「蔣干」、「共工」四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