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為日本侵華戰爭服務的偽政權人物受到了審判與懲罰,鮮為人知的是,頭號漢奸汪精衛的墳墓是被秘密炸毀的……具體怎么炸的,為什么要炸,炸后的反應如何,則鮮為人知,成一樁歷史謎團——
[本文共計4454字·建議閱讀時間9分鐘]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在日本侵華戰犯受到歷史審判的同時,那些積極為日本侵華戰爭與殖民統治服務的偽政權、偽組織的頭面人物也受到了歷史的審判與懲罰。
蔣介石下令炸汪墳
汪
精衛1944年11月10日死于日本名古屋,11月12日歸葬南京,其墓地在南京東郊梅花山,鄰近明孝陵與中山陵,偽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備極哀榮。日本戰敗投降后,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絕不會允許汪繼續安睡南京東郊風景勝地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旁。
觀梅軒——汪精衛墓原址所在,「放鶴」二字為孫中山之子孫科手書
汪精衛1944年11月10日死于日本名古屋,11月12日歸葬南京,其墓地在南京東郊梅花山,鄰近明孝陵與中山陵,偽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備極哀榮。日本戰敗投降后,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絕不會允許汪繼續安睡南京東郊風景勝地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旁。
汪精衛是民國官場四大美男子之一,圖為汪的軍人形象
1946年1月15日夜,南京黃埔路的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會議廳里,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親自主持一次重要會議。參加的有南京市市長馬超俊、南京憲兵司令張鎮、陸軍總部參謀長蕭肅毅、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駐防南京的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師長兼南京警備司令邱維達。
這是一次秘密會議,何應欽親自出席,主持會議,并首先發言,說:「請你們來商量一件事,希望絕對保守秘密,不得向任何方面泄漏。蔣委員長不久就要還都,汪精衛這個大漢奸的墳墓,居然葬在梅花山,和孫總理的陵墓并列一起,太不成樣兒。如不把它遷掉,委座『還都』看見了,一定要生氣。同時也有礙各方面的視聽。你們詳細研究一下,怎樣遷法,必須妥慎處理?!?/p>
何應欽講完后,就先退了席。蕭肅毅接著發表意見,仍然陳述何應欽的意思,說:「何總司令已經接到重慶指示,這個問題關系到國內和國際的視聽,限我們在10天以內處置好?!惯@次秘密會議最后確定,由邱維達的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派出工兵部隊,執行汪墓的遷移工作。為了配合該部的特殊秘密任務,在遷移汪墓期間,憲兵司令部派兵擔任內外警戒,斷絕行人交通,不許任何人接近,南京市政府也派員協助。
實際上,在這次秘密會議之前,陸軍總部早已派出工兵對汪墓進行了偵察。當時,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告訴邱維達,汪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墳墓不大,但相當堅固。汪墓為什么造得這么堅固,除了考慮盜墓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出于預防政治報復的考慮,汪妻陳璧君知道丈夫是有「漢奸」罪責的,與蔣介石又不和,她擔心形勢變化后丈夫被「曬尸」。
汪精衛、陳璧君「夫妻照」
邱維達聽了介紹后,決定用炸藥炸開墓穴。當時,南京市市長馬超俊對邱維達說,「總座(蔣介石)的意思是時間愈快愈好,因為還要整理和建筑別的東西。最好在一切充分準備好的條件下,乘一個夜間就把它處理了?!?/p>
會議決定,時間定在1946年1月20日深夜12時,開始炸墓。后因為準備工作尚未就緒,臨時改在21日深夜行動。為了防止外人知道炸汪墓的秘密,在執行炸墓的前三天,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的景區實施戒嚴。
汪精衛的死亡與下葬
汪精衛1935年遇刺后的照片
汪精衛死亡的病因要追溯到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丁家橋中央黨部召開四屆六中全會合影照相時,他被南京晨光通訊社記者孫鳳鳴擊中三槍。當時汪被立即送往醫院搶救,經施行手術,將頰部及顳部的子彈取出,但背部的那顆子彈因夾于嵴椎間,難度很大,未施手術。此后汪精衛一直帶著這顆子彈在身上,引起多發性骨腫癥。
1943年8月間,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心力交瘁的汪精衛舊病復發,不僅背部,連胸部和兩肋也都疼痛難忍。但不知汪病情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為挽救日本的危亡,連續召汪親赴東京。1943年9月21日,汪抱病偕同陳公博秘密飛往日本,聽取日本御前會議于5月31日通過的《大東亞政略指導大綱》,23日趕回南京。1943年11月5日、6日,東條英機在東京召集亞洲各國傀儡舉行「大東亞會議」,汪精衛只得又抱病參加。汪精衛自覺病情嚴重,在「大東亞會議」期間,委婉地向東條提出,請派日本名醫去南京,聲稱是為其夫人陳璧君作腹部檢查。
1943年11月21日,日本東條首相特派日本內科病專家、東北大學教授黑川利雄到南京,在為陳璧君作例行檢查后,應汪要求,為汪精衛作檢查治療。但是汪的病情未見好轉。到1943年12月初,汪精衛只得到南京日本陸軍醫院,由醫院院長后藤少將親自檢查。
后藤經檢查后,斷定汪的背部、胸部和兩肋的劇烈疼痛是由于背部子彈壓迫神經引起的,必需施行手術。1943年12月15日,汪精衛入住日本陸軍醫院。12月19日,后藤親自主刀,為汪精衛施行手術。汪精衛在其日記中簡單記錄了手術過程:「11時開始手術,僅20分鐘即將留彈取出。臥病院中?!?2月20日,汪精衛離開日本陸軍醫院,移住玄武湖畔的北極閣療養。這里戰前是宋子文的公館。此后,院長后藤少將多次上門問診。12月25日,后藤為汪精衛拆線。汪精衛可以坐起來談話了。到了12月31日,汪精衛感覺自己恢復很好,在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夜與親友度除夕,初次下樓?!股眢w的一度好轉給汪精衛增添了很大信心,他在日記中表示,「決以更大之努力,貢獻于最后之決戰」,要進一步追隨日本與盟國決戰。1944年1月1日,他發表元旦談話《全力于「決戰第一」,完成興華保亞使命》。1月8日,他又為汪偽政府宣布「參戰」(對盟國宣戰)一周年發表談話。1月9日上午,他趕赴偽國民政府,主持「參戰」一周年紀念會,發表談話,并與日本、「滿洲國」互換廣播講話。
然而,好景不長,從1944年1月21日起,汪精衛連日高燒不退,創口奇痛,下肢逐漸麻木,竟癱瘓不起。1944年2月中旬,日本駐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將汪精衛的病情向東條政府報告,并請求派遣日本各科名醫專家到南京為汪診治。東條政府再次派遣黑川利雄2月18日到達南京,于2月26日為汪精衛作檢查,斷定為「骨腫病」,這是一種極為難治的致命疾病。黑川利雄建議汪精衛到醫療條件較完善的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就治,再次手術。3月1日,東條又派遣名古屋帝國大學的外科主治醫生、日本神經外科醫學權威齋藤真教授到南京,為汪精衛會診。齋藤真完全同意黑川利雄的診斷,建議汪及早到日本就治。黑川利雄私下將汪精衛的病況密告陳公博,認為汪雖一時不致危險,但痊癒無望,赴日就醫只是盡人事而已。
1944年3月3日上午9時,汪精衛由陳璧君、其子汪文惺、女兒汪文彬、汪文俤、女婿何文杰以及偽外交部次長、翻譯周隆庠等20余人護送,乘坐日本陸軍醫院的汽車前往明故宮機場,秘密離開南京,飛往日本。汪精衛在名古屋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就醫,歷經九個月,病體不僅未見好轉,反而日見沉重。他自知來日無多,環顧國內外形勢,更感無望。他寫了一首題為《自嘲》的七絕,作為絕命詩,為自己辯護:
「
心宇將滅萬事休,
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
諒無后人續春秋。
」
汪精衛的書法
在這時,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連連慘敗,節節敗退。1944年11月10日下午4時20分,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因逃避美軍戰機空襲移住地下室時受感染,悽然死去,終年61歲。日本當局直到第二天,1944年11月11日下午,才由其駐南京大使館將汪的死訊通知偽政府。11月12日下午6時,汪精衛的遺體從日本名古屋空運至南京大校場機場。偽政府將汪精衛的棺木從南京大校場機場,經中山東路,繞新街口、鼓樓、保泰街,送至偽國府大禮堂。盡管偽政府出動大量軍警維持秩序,到處張貼悼念汪的標語,營造悲情,但南京民眾卻擁向街頭,抑止不住的嬉笑沸騰。
11月23日,偽政府舉行所謂「國葬」。墓址選在南京東郊的紫金山南麓,在中山陵西南數里處,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前方,東吳大帝孫權墓附近的梅花山上。梅花山原名孫陵崗,因東吳孫權安葬在此而得名。這里是孫中山「能看到的地方」。偽政府準備花巨款,建造一座規模相當大的陵墓,并且設計好圖紙。據一位孔姓工程師透露,汪的陵墓圖案是仿孫中山的陵墓設計的,造價預算是5000萬偽幣。但因為事急,先筑墓穴,把汪的尸體先行安葬。汪尸體所用葬具是一口不大的楠木棺材。陳璧君生怕日后有人毀墳鞭尸,特地要偽政府用五噸碎鋼摻和在混凝土里,澆灌在墓殼上,想以此防人盜墓,保住其夫的全尸。在汪的尸體「奉安大典」之后,汪墓的地面建筑繼續施工。當時時局不穩,陳璧君雖多次要求工程加快建設速度,但才造好墓室、祭堂、警衛室,牌坊基礎剛下,就到了1945年8月,日本就宣布投降了,施工只得停下來。
汪墳被炸經過
1946年1月18日開始,南京東郊風景秀麗的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的景區,突然宣布實施三天的戒嚴:憲兵荷槍實彈站崗,內外警戒,禁止游覽。
因為事起太突然,也神秘,當時南京社會上謠言紛起,稱國民政府又要查捕漢奸,有些在敵偽時期做過壞事的人,都惶恐起來,有的逃走,有的躲藏。
汪精衛墳被炸前的外觀
戒嚴實施三天后,1946年1月21日的晚上,駐防南京的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的工兵營營長李東陽指揮工兵部隊炸墓。據工兵技術事先偵察估計,大約要使用「提恩提」(TNT)烈性炸藥150公斤,才能全部炸開。爆破時,在現場監督的有馬崇六、馬超俊和邱維達等。
工兵爆破作業分兩個步驟:第一步,炸開墓的外層混凝土鋼筋部分。第二步炸開盛棺的內窖(墓穴)。在執行爆破時,利用其他音響作掩蓋,以防止巨大的爆炸聲泄密。把墓穴炸開后,果然發現了汪精衛的楠木棺材。馬崇六指示,把汪的棺蓋打開。邱維達當時覺得有些突然。因為在秘密會議上,何應欽指示很清楚,規定是「遷移」,而現在要將棺蓋打開,又沒有提出遷移到何處去的打算。等揭開棺蓋,見汪精衛的尸體上面覆蓋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子,尸身著偽政府文官禮服,系藏青色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腰佩大綬,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黑斑點。由于入棺時使用過防腐劑,所以整個尸體尚沒有腐爛。
揭開棺蓋后,馬崇六指使不必要的人員暫時退離墓地,由馬超俊進行棺內檢查。檢查結果,除在汪精衛的馬褂口袋內,發現一張長約三寸的白紙條,以及汪的一本詩稿,別無其他遺物。這張紙上用毛筆寫有「魂兮歸來」四個字,下款署名「陳璧君」。據說這張紙上的字是陳璧君從日本接運尸體回國后所寫,以示招魂之意。汪精衛墓內竟然沒有一點隨葬品,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此謎已沒有人能解釋得清了。
馬崇六當即吩咐工兵營營長李東陽:「你的任務是,現在就把棺材裝上卡車,今晚還要將墓地平掉,務使不留原來痕跡?!骨窬S達為了弄清汪棺木的最終去向,對馬崇六說,我們七十四軍負責到底,派李東陽「護送」運送棺材的汽車,以免中途發生意外。次日清晨,李回來向邱維達報告說,馬崇六將汪精衛的棺材一直送到南京城西的清涼山,將尸體交付火葬場,只費了半個小時,棺材連同尸體全部焚化,并沒有留存什么。邱維達這才知道,馬崇六是根據何應欽的另一項秘密指示,按預定計劃實施的。所謂「遷移」,只不過是何應欽在會上的一種託詞而已。
不久,擔任「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孫科,指示對梅花山地面景觀重新布置。開始,準備在汪墳原址上建一長方形葡萄架,供游人賞梅休息。后來考慮到葡萄架不適宜布景,于是決定建造一座亭子。這座亭子于1947年落成,它是利用承建中山陵園內建筑的不法營造商的罰沒材料建造而成。因其位于梅花山,所以取名為「觀梅軒」。觀梅軒東西長約16米,分為三間,東西兩間凸出部分各設一個南、北進口。整座亭子為混合結構,頂覆藍色琉璃瓦,黃墻紅柱,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亭子四周圍有磚砌欄桿。
觀梅軒
轉眼間數十年風雨過去,汪墓的遺蹟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幾段水泥殘樁,還有一座當年的「祭堂」,改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的辦公用房,如果不是知情人指點,游人根本就不知道,這里曾上演過一出歷史的鬧劇。
(原題為:《梅花山頭炸汪墳始末》)
本文作者經盛鴻
首發于《團結報》「文史e家」微信號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你可以試試長按下面這張圖片↓↓↓
覺得不錯,快來點贊哦!
歡迎朋友圈~
本期編輯:陳曉燕楊鏑霏
歡迎關注「文史e家」(wenshiyijia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