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喪亂帖
年代:原墨寶創作于東晉時期,現存世的為唐代雙勾填摹本。
規格:縱28.7厘米,橫63厘米,八行,五十九字。
類別:書帖。帖,今指從石刻上拓下來的墨跡,供鑑賞、收藏或臨摹之用。古代則是指學者、文人或書法家在平常的生活中所寫的信札、墨跡等。古代遺傳下來的帖,本沒有題名,后人為識別方便,就從帖中開頭的幾字中或選重要的幾個字作為帖名。
流失時間:公元742年
收藏地:日本皇宮
流失原因:鑒真東渡時被帶到日本
曲折經歷
在存世的中國古代書法墨跡中,最為珍貴的當屬「書圣」王羲之的真跡。而王羲之傳世的作品,最精彩、最接近王羲之書法原貌的,當首推日本皇宮這件唐代勾填本的《喪亂帖》。它是王羲之給友人的書信,寫此帖時的心情是「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書法行筆和心情融會貫通,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動的劇烈變化,把書法的意境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到《喪亂帖》不能不提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王羲之所處的年代,在政治上是比較混亂的時期,但在思想和精神上,卻是比較自由和解放的時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應當說在藝術創造方面遠勝于春秋時代。封建士大夫追求一種閑適淡雅的精神境界,玄談之風盛行。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正是在魏晉時期這個空前龐大、酷愛書法詩文的知識分子群體中脫穎而出,從而躍上那個時代的藝術之巔,而他的藝術創作又充分地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藝術高度和藝術精神。
《喪亂帖》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在東晉政壇上,王羲之難以有所作為,也正是因為如此,思想的練達使他成為一名杰出的書法藝術家。此帖創作之時,他的老家山東瑯琊地區正處于一場戰亂之中。王羲之被迫離開北方,遷居南方。當他獲知祖墳遭毀,痛苦不安,便給朋友寫了一封短札,字體隨情感而變,由行入草,一氣呵成,這就是著名的《喪亂帖》?!秵蕘y帖》書法精煉老道,技法成熟,是難得的精品之一。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自東晉末,經南朝至隋朝,歷經戰亂,遺失、毀滅者甚多。家藏部分書法珍品被他的后世子孫所收藏,到了唐太宗時期,由于太宗不惜重金,不遺余力向天下購求王羲之筆跡,短短幾年之內就得王羲之真書50幅,行書240幅,草書200幅,均藏于內宮。繼太宗之后,高宗也承其趣尚。則天武后朝萬歲通天二年(679),王家子孫王方慶將其家藏的王氏歷代真跡進上給朝廷。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編為《萬歲通天帖》,盡數呈交給了朝廷,而《喪亂帖》可能就在其中。
隨著遣唐使頻繁往來,唐代的文物制度也被積極地引入到日本,中國書法中最為優秀的作品被有意識地選擇介紹供日本貴族階層學習和鑑賞。唐天寶元年(742年)冬十月,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到揚州大明寺拜謁鑒真,禮請大和尚東渡日本,向日本國傳法。經過先后五次失敗,終于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4年),經兩個月的艱苦航行,66歲高齡的鑒真和尚終于到達日本,帶去了我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其中就包括在當時備受推崇的王氏書帖。圣德天皇對鑒真東渡傳法的行為十分贊賞,親自授予鑒真「傳燈大法師」的最高榮譽僧位,以表彰他為促進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圣武天皇駕崩后,在他的祭祀目錄——《國家獻物帳》中記載了當時的敬獻物品,其中就有王羲之的書法《喪亂帖》。
此后,《喪亂帖》保管于日本皇室正倉院,它在奈良時期是圣武天皇生前的喜愛之物,到了弘仁年間(公元810-824)流失到民間,其后遞傳迭而不明。江戶時代初期后水尾天皇時期(1611-1680在位),史料記載當時有王羲之書一卷從外部進獻,水尾天皇把此書卷分割成三部分,將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庫,另一幅贈給了第八皇子后西院。后來原存官庫及置于身邊的兩幅失火,唯贈與后西院的一幅傳世,即如今傳世的《喪亂帖》。后西院駕崩后,為堯恕親王所購得,他本來是妙法院的教皇,于是經該院保存至今。明治十三年(1880年),由妙法院奉獻給皇室,并一直被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收藏。
而千余年來國內書家對此一無所知,因為從來沒有任何著錄和法帖匯編記載有王羲之的此帖真跡流傳于世。一百年前也就是1892年,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楊守敬在日本搜集散出的書籍字畫,并摹成《鄰蘇園帖》,國內學界才眼界大開,真沒想到世上竟還存有勾摹如此精良的王氏墨跡。但是一直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喪亂帖》墨跡印刷品才傳入內地,真可謂是千年的新秀老壽星。
和《喪亂帖》同在一張紙上的還有王羲之的其他兩個帖子——《二謝帖》和《得示帖》,它們都是王羲之的書信,被裱成一個立軸?!付x」指陳郡謝氏兄弟,在《王羲之傳》中,均有記載。王、謝皆東晉門閥世族,亦有姻親之好。謝氏中與王羲之關系密切者,乃謝安和謝萬,《二謝帖》應該是和他們之間的來往書信。和《喪亂帖》不同,《二謝帖》在宋徽宗所編著的《宣和書譜》卷第十五錄有該帖目的記載,它的真跡早已失傳,但卻和《喪亂帖》被臨摹在同一張紙上被帶到日本。
國寶內涵
《喪亂帖》之所以受到眾多藏家的推崇,是有深層次原因的?!秵蕘y帖》採用的是雙鉤填墨的描摹方法,雙鉤的細線歷歷可辨,纖微畢肖,字的輪廓,紙被蟲蛀損的痕跡,甚至是帖上徐僧權等人的題名,都忠實地一一勾摹出來,絲毫沒有一般勾摹本通常所見的筆畫輪廓不自然,行筆線路不明了的弊病?!秵蕘y·二謝·得示帖》神采外耀,筆法精妙,動感強烈。該帖為抒發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揮灑淋漓,流暢不羈,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側之風的代表作品。
《喪亂帖》全文8行62字,風格近似于王羲之的《頻有哀禍帖》,然而該帖的結字轉折更為圓活流暢,字峰變化更甚,墨色枯燥相間而出,整個書帖由行至草,到紙末行筆更為快疾,充分表達了作者悲憤難言之怒。該帖全文如下: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該帖是平時來往的書信,就有信筆而書的特點,由此而決定了該帖的筆法比之其他更加率意、天然,突出了筆法的精深造詣。帖中筆畫有方有圓,有粗有細,或溫潤、含蓄,或厚重、老練,或輕靈、秀氣。另外,筆畫里面有直有彎,直筆勁健直挺,彎筆畫成弧線,柔和、優美。細看任何一筆,均妥帖得宜,無論運筆如何多變,無一敗筆,如第四列的「當」字就多有轉折,但筆法不亂。當然,這些筆畫也是交疊使用的,有時同一個字里就有多種筆法同時存在。
在結體方面,糅合了魏晉筆法線條中的「扭轉」、「裹絞」和「提按」、「頓挫」位置不固定的特征,基本上採用往左傾側之勢。無法從筆畫中看到每個字的起筆,仿佛處處起筆,意斷神連。其中的橫畫右端上提,豎畫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墜?!竸萑缧倍凑?,看似不穩,其實很穩,顯得生動活潑而不呆板。有些字雖然潦草,但仍不失其結體的和諧、美感。
在整體的章法方面,由于是書信,所以更為率意,動感更強,字與字的連貫性也比較好。從整體看,是由靜向動、由徐趨疾、由整變「亂」的。書寫速度前后有所變化,首列似是緩慢的,寫得稍規矩,從第三列開始加快速度,到第七、八列便運筆如飛,最后的兩個「頓首」均合為一字,已是急匆匆不暇顧忌了,表現出「不知何言」的激動與感慨。這是王羲之書寫時逐漸進入動情狀態的表證。充分讓人們感悟到書法是心靈和性格的表現這一藝術法則。
既然是書信,就有信筆而書的特點,隨手擬就,故書逾見率意、自然。不過仍可見出筆法的精深造詣?!秵蕘y·二謝·得示帖》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側之風的代表作品,歷來為書法學習者所重。
國寶價值
王羲之的字帖如今存世的僅20多幅,幾乎都被證明是后人摹本,因此都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跡,《喪亂帖》最具晉時的筆風古意,又因世人絕少得見原件而真摹難辨。當《喪亂貼》印刷本從日本流入國內時,徐森玉先生就極為贊美此帖,認為是王羲之至精至美的真跡。正如已故上海博物館館長汪慶正所言:「世間如果真要有王羲之真跡的話,《喪亂帖》就應該是唯一的墨寶了?!秵蕘y帖》也是存世王氏書跡中最為精良、地位至高的一幅。
韓玉濤曾在《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一文中評論到,此帖有四處其它所不能及到的地方:第一,此帖本身就是一篇優秀的雜文,區區八行,五十六個字,但具備了太史公抑揚頓挫之美;第二,此帖字勢雄強,是王右軍之真面目,是真正的右軍風骨;第三,《喪亂帖》兼備雄強和慘澹之美;第四,此帖表現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過程。因此,《喪亂帖》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遠勝《神龍蘭亭》。
回歸難題
從1934年國人得知王羲之尚有絕佳的摹本存世,能親眼目睹《喪亂貼》成為很多書法大家心中遙不可及的夢,著名的碑帖專家——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為了能夠一睹它的風采,從1984年到2003年間曾東渡日本十多次,終究未能如愿。但是他由此萌生了借展的念頭,在最初萌生這個念頭時,還覺得是「不大可能實現的夢想」。但最終在2006年3月13日促成了《喪亂貼》回家展覽的有關事宜。此事經過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副館長西岡康宏的極力撮合而成的。早在2002年參加來參加「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學術研討會時,上博就提出了借展《喪亂帖》等重要書法作品的建議。但是,這個重要的瑰寶在日本也幾乎沒有展出過,更不要說遠涉重洋了。長達幾年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多次勸說宮內廳將《喪亂帖》拿出來展覽。最終同意在中國舉辦展覽,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報恩,畢竟日本文化和生活從中國學到很多東西。
像這樣通過早期文化交流到達日本對珍品,回歸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喪亂貼》能如此長久而完好的流傳至今,和日本皇室的精心保管不無關系。中國幾經戰亂,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幾乎都有無數珍寶被戰火所毀,特別是清朝后期的戰亂更是讓無數的奇珍異寶流落他鄉,不知所蹤。日本戰亂較少,加上中國和日本文化源遠流長,如出一宗,對書法的愛好更是過猶而不及。讓千年來已經屬于日本的收藏珍帖回歸,更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同類國寶
《孔侍中帖》,由東京前田育德會收藏,被列為日本國寶,同為唐代傳入日本的王羲之書法摹本。全卷由「頻有哀褐」、「孔侍中」和「憂懸」三札組成,各為三行。接帖之處有「延歷敕定」之印,既為流入日本的確切時時,又示出自唐摹?!犊资讨刑吩隈宜炝肌队臆姇俊分杏杏涊d。此帖尚有八分遺韻,行筆活潑中帶有凝重之感,章法結體顯示出欹側取姿的特色。
《平復帖》,由著名收藏家張伯駒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它是唐代著名書畫家陸機的作品,雖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南北朝時期,正是漢字字體從隸書朝楷書演變的關鍵時期。雖然后人的很多佛經里已經出現了楷書化的字體,但是這些楷書化的字體并不是絕對的楷書,在這些作品上,有濃厚的隸書遺存。陸機的《平復帖》能夠體現出字體演變關鍵時期的風格,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最豐富、最全面的書法內容,書法易微信號:shufayi,每天欣賞名家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