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講究逝者為大,講究入土為安。對于破壞墓葬的行為都會令人不齒,歷史上的蒙古妖僧楊璉真伽大肆發掘南宋帝陵被后人唾棄萬分,所以一般而言,毀人墓葬是十分令人厭惡的。
而在中國近代史上,卻發生了一起毀墓事件,但卻大快人心,這就是1945年國民政府安排的炸毀汪精衛墓葬事件。
汪精衛像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病死。11月12日,尸體由日本軍部用「海鶼」號飛機運回南京。
根據汪精衛生前曾有遺言,其要葬在距離中山陵不遠的地方,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和汪偽的高層官員將汪精衛的墓址選在梅花山山頂。1944年11月23日,汪偽當局舉行了所謂的「安葬大典」。
而當時汪偽的主子---日本軍國主義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大勢已去,汪精衛墓的工程也只能草草進行,并沒有完工。
陳璧君看到日本敗局已定,也許是預料到汪精衛墓難逃被毀的命運,她特地命人將五噸碎鋼鐵塊,摻在混凝土中澆灌,澆鑄成厚厚的殼子,這樣,一般的鋼釬是無法打穿汪墓的。
隨著1945年8月日本軍國主義的投降,汪墓下場難逃被毀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中山陵
考慮到汪精衛的惡劣影響,蔣介石授意何應欽組織炸毀汪墓的行動。
何應欽請派陸軍總部工兵指揮部馬崇六和74軍軍長張靈甫(1946年3月74軍整編為第74師)等人具體經辦此事。1946年1月21日晚,74軍51師工兵營用150公斤烈性炸藥炸開了汪精衛墓。
1946年1月21日晚,汪精衛墓開棺后,尸體迅速被送往清涼山火化。工兵營平整好墳地,后來,汪精衛墓址上建了一座小亭,兩邊修建了長廊,這就是現在梅花山上的觀梅軒。
當時任南京市市長的馬超俊,親自開棺驗看。只見汪精衛尸體覆蓋一面青天白日旗,身著偽政府文官禮服。由于下葬時,使用過防腐劑,汪精衛的尸體尚未腐爛,保存完好。
在汪精衛的口袋里,人們找到一張三寸長紙條,上面寫著「魂兮歸來」,為陳璧君親筆書寫,有招魂的含義。
棺材中,還有一本汪精衛手抄的詩稿,字跡還可辨認。多數詩作,已經發表,最后一首,字跡歪斜,很可能是汪的絕命詩:「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v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后人續春秋?!?/p>
最終,一代大漢奸汪精衛被挫骨揚灰,其終生被綁在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