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今枝城)人。同治間舉人。清末民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和近代大藏書家。書工篆隸真行各體,行書成就最高。著有《歷代輿地圖》、《平碑記》、《平帖記》、《學書邇言》等。
晚清時期,在古籍版本和金石學界頗孚盛譽的楊守敬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書法家。
楊守敬先生的書法在其眾多的成就中,位列第三,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我國書法史上「亦足睥睨一世,高居上座」(虞逸夫)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一下兩個方面。
其一,鴻篇巨制,彪炳千秋的書法理論。楊守敬主張書法要「變」,變即是創新。他闡述后人的書法與前賢的書法「筆筆求肖,字字求合,終門外漢也」。他所著述的洋洋灑灑14卷,目錄1卷。顧名思義,他是在探尋楷法的源流,也是在論述文字的變革、書法的創新?!割櫴想`辨,皆依韻分篇,便于檢尋,然而偏旁錯雜,不足于見八法之變」?!副背票饔畜w格一碑,又有碑之體格,有必不容出入者,可以兼擅諸家之長,若使一字北朝、一字唐碑,豈復成章法,此書之作欲使學者通書法之變」。楊守敬在此書中如此反覆論述書法之變,其創新意識自然溢于字里行間。歷代書家定論在書法上要有新造詣,必須具備「三要」,即一要天分,二要多見,三要多寫。楊守敬在肯定前人三要的同時,又增以二要,即一要品高,他認為「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應該肯定,這是其數十年對書法、對人生的感悟。
楊守敬先生不僅學富,而且品高。一是潛心藝事,無心仕途,十分痛恨統治人民的當權派。他曾被禮部選為安徽霍山知縣,他以「力辭不耐薄書」而拒任。袁世凱竊取大總統后,為了籠絡人心,聘他為顧問,并加以參政任,他又以「年老無意出山」拒絕赴京就任。二是資助鄉里,體貼民眾。三是熱愛祖國,駐日期間,購回了大量流失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書籍,許多還是孤本,為保存我國的文化典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二,熔漢鑄唐,獨拔藝林的書法藝術。楊守敬于書法,真草隸行篆諸體皆擅,但最具特色的當推其行楷。其門人熊會貞稱楊守敬「傳世書法古茂,直逼漢魏,蓋世無雙」。雖有些過譽,但仍可窺見一斑。其年譜中「求書者接踵于門,目不暇接繼之以夜」的記錄,可知其書法在當時的影響。陳上岷先生對楊守敬的傳世書法更是情有獨鐘,「熔漢鑄唐,兼有分隸引楷之長,在清代末期,真可以說是繼往開來,獨拔藝林」。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見識廣博。大凡作為書家,只有學富,才能眼高,只有眼高,才能手高。楊守敬先生即是如此。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又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楊守敬先生說:「多讀書自能作文,多看名跡自能書」,這是至理名言。畢保厘在《楷法溯源》序中說楊守敬「收奇選異,積簣成山」。勿庸置疑,見識廣博是其書法風格形成的堅實基礎。
二是碑帖并尊,這是楊守敬書法制勝的高明之處。歷代書家重視南帖,而楊守敬更注重北碑的研習。有清一代,大興碑學,有人拒之南帖,把碑和帖絕對起來。而楊守敬始終碑帖并尊,唯美是尚,力破傳統,自立門戶。因此,其傳世書法形神兼備,光彩照人?!讣扔薪鹗俚纳n勁,如刀噼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頗有英姿而無媚骨」(陳上岷語)。
三是多用側鋒?!复蟮至瘯?,皆以側鋒取勢?!顾^藏鋒者,并外鋒在畫中之謂,蓋即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之謂。后人求藏鋒之說而不得,便創為中鋒以當之。其說亦是甚辯,而學其法者,書必不佳。且不說他人,試觀二王,有一筆不側鋒乎?惟側鋒而后有開闔、有陰陽、有向背、有轉折、有輕重、有起收、有停頓,古人所貴能用筆者以此,若鋒在畫中,是信筆而為之,毫必無力,安能力透紙背?且亦安能諸法之妙乎?」這則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對先賢「筆筆中鋒」、「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是一個重大的撞擊,也讓人明白了一種哲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
更可貴的是楊守敬不作憑空臆造,不作無稽之談,而是身體力行去實踐自己的理論,并使之光大。這樣,促成了他的書法風格獨特,有異人之趣的筆意。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其書法高古、深遠、質樸、秀逸的一面。
光緒六年至十年在任出使日本大臣庶昌的隨員期間,廣泛搜集國內散佚的書籍,并帶去漢、魏、六朝、隋、唐碑帖13000余冊,致力于六朝北碑書法的傳授,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貢獻。著有、《評碑記》、、《望堂金石》、《重訂說文古本考》、《楷法溯源》。論者贊許為千古絕業。
他的書法在日本影響很大,開日本現代書法的先河。特別是他的行書作品,運筆加強力度,撇、捺、垂露都筆筆送到,大有雄放之氣,同時,在法度之中加以變化。亦有的筆畫,如撇、捺卻加以放縱,使整幅作品氣韻生動而富有個性。字的結體取橫勢,是六朝碑版的特點。從行筆上看又不盡是六朝筆法,字里行間有很濃的粘味;每個字結構疏密參差,純樸古拙,得自然之趣。整體章法一氣呵成,氣勢貫通。
在日本期間,楊守敬以精湛的漢字書法震驚東瀛,折服了許多書道名家。他還應邀講學、交流書藝,且收錄弟子,在當時的日本書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楊風」,其影響至今猶存。
關注《書法密碼》shufamima微信公眾號,您會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