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祥松,署名西巖。歷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漢陽區書畫協會副主席等。湖北詩詞協會會員,武漢作家協會會員。有百余篇詩文論文在《中華詩詞》《長江日報》《書法報》等報刊登載。有《電腦寫詩詞》軟體(曾在全國第12屆中華詩詞研討會上演示并有論文入編),詩作《過黃埔》獲2016年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詩詞征集優秀獎(中華詩詞學會舉辦),書學論文入編《楊守敬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和《陳方既與當代書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參入編輯《中國書壇紀事》等。
□唐祥松
【摘
要】楊守敬在日本贏得無上榮光,究其原因是楊守敬處在我國碑學鼎盛的背景下赴日,在中日碑學存在時間差的不同空間里,其書論和所帶碑拓迅速在日本傳播,使日本書風為之一變的結果。細細追溯,盛譽之端起于巖谷一六之言:「金石藝學,將以先生為傳燈之祖師」,后來人們又將楊守敬來日,引發日本書壇變化的那股作用力形容為「晴天霹靂」、「撼動根本的旋風」,繼而冠之為「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再加冕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祖」。這些盛譽的形成,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為人們認可的過程。本文是對這一過程的尋繹。
楊守敬背負著中國碑學興盛時期的整個學術背景,并能使之在日本迅速拓展,絕非偶然。因為楊守敬具備有二個條件,一個必要條件:學識,還有一個充分條件就是所攜帶的一萬多件碑拓。
楊守敬書學在日本的傳播,是由個人向弟子的傳播,弟子有組織地向受業者傳播,再到媒體傳播,發展為大眾傳播的過程。由于大眾傳播的持續性和不同群體的不同闡釋,使楊守敬在日本書壇影響不斷發展變化,直至今日,一百多年來其聲譽不斷加冕,有了「之父」、「之祖」的盛譽。
【關鍵詞】楊守敬書法碑學日本書道傳播
楊守敬留下最大的遺產是13卷《楊守敬集》,其成就最高的是歷史地理學。著名學者羅振玉曾將楊守敬的地理學與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和李善蘭的算學,并譽為清朝「三絕學」[1]。其次為目錄學,再次為書法和書論。然而楊守敬卻以最末之藝,在日本贏得了無上榮光。究其原因是楊守敬處在我國碑學鼎盛的背景下赴日,在中日碑學存在時間差的不同空間里,其書論和所帶碑拓迅速在日本傳播,使日本書風為之一變的結果。細細追溯,盛譽之端起于巖谷一六之言:「金石藝學,將以先生為傳燈之祖師」[2],后來人們又將楊守敬來日,引發日本書壇變化的那股作用力稱為「楊守敬旋風」[3],繼而冠之為「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4]、再加冕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祖」[5]。這些盛譽的形成,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為人們認可的過程。本文是對這一過程的尋繹。
中日在書法方面對楊守敬評價的比較
《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三·文苑三》有一段評論楊守敬書法的文字:能書,摹鐘鼎至精。
同在《文苑三》中論及何紹基:嗜金石,精書法。初學顏真卿,遍臨漢、魏各碑至百十過。運肘斂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
論及包世臣:其論書法尤精,行草隸書,皆為世所珍貴。
論及李瑞清:書各體皆備,尤好篆隸。嘗謂作篆必目無二李,神游三代乃佳。
論及張裕釗:精八法,由魏、晉、六朝以上窺漢隸,臨池之勤,亦未嘗一日輟。
以上僅列舉同一文章中評論各人書法的文字,剔除了對其它方面成就的敘述,可以說這是當時和延及后來相當一段時間較權威看法。其中透漏出的消息可明曉一二:其一論楊守敬書法的文字簡短僅七字,其二只用了「能」字,未用「精」等字眼,「精」僅在摹鐘鼎而已。
再看中國書法史一類書籍對楊守敬的論述:
未提楊守敬的有: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叢文俊《書法史鑑》、臺灣李蕭琨《中國書法之旅》、王振璞《中國古代書法史稿》、劉濤《中國書法》(僅在年表附有楊守敬到日本及卒年)等。
介紹楊守敬的有:沙孟?!吨袊鴷ㄊ穲D錄》、黃惇《中國書法史》、葉喆民《中國書法通論》、陳廷祐《中國書法》、張建軍《中國書法史通論》等。
再看斷代史,即清、民國書法史對楊守敬的評價:
沙孟海著《近三百年的書學》未提及楊守敬。
中國教育委員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的《近現代書法史》為「大學書法教材」系列之一,其下編敘說近現代十五位書法大家中沒有楊守敬。
王冬齡《清代隸書要論》提出的清代隸書九家中沒有楊守敬。
劉恆著《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在「清末民初的書壇」一節對楊守敬作了一般性介紹,但在「清代書法的域外影響」一節卻大篇幅地講述了楊守敬。
如果把楊守敬放在民國考察,他只度過了三年的時間,也沒有對這一時期產生影響而形成流派。孫詢所著《民國書法篆刻史》沒有提及楊守敬,書中列舉民國五大書法流派為:吳昌碩(吳派)、康有為(康派)、鄭孝胥(鄭派)、李瑞清(李派)、于右任(于派),可見楊守敬的影響有限,尚未形成流派。
周典飛的《民國時期的北京書風》比較重視楊守敬,有「碑學宗師——楊守敬」的一個章節。
再看日人寫的日本書法史。諸橋沂水編的《日本書道要》,其文字部分僅16個頁面就提到楊守敬:「明治十三年,清國金石學者楊守敬的到來,開啟了對六朝碑碣研究的端緒,使我國書風為之一變,書道開始興隆起來。[6]」神田喜一郎《書道全集第25卷·日本書法史》言楊守敬對日本書壇的影響猶如「晴天霹靂」[7]。榊莫山著的《日本書法史》有「楊守敬的旋風」[8]的專篇。石川鐵洲《和漢書道史》[9]、日本國史研究會《巖波講座日本歷史》[10]中的「日本書道的變遷」中都提到楊守敬。名児耶明《日本書道年表》[11]中有楊守敬來日的條目。日本網《百科事典·日本書道史》條目中有「楊守敬的到來及影響」的專門章節。
我國著述有:陳振濂的《現代日本書法大典》,其中有「楊守敬與時空差:從北碑到前衛派」專篇。中國教育委員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的《日本書法史》中對楊守敬作了重點介紹。
其它論述:
1953年藤原楚水《書法金石學》有「楊守敬來日與日本書道」的章節,言楊守敬對日本書壇的影響和沖擊是「撼動根本的旋風」[12]。
1980年日本書家小木太法在《書譜》總37期載文《略談日本現代書道》,稱楊守敬為「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13]。
1990年8月,杉村邦彥等在東京籌備了以湖北博物館藏品為主題的「近代日本書道之祖楊守敬及其友人書展」并編《近代日本書道之祖楊守敬及其友人書展圖錄》[14]。1994年杉村邦彥著文《楊守敬與日下部鳴鶴——近代中日書法交流史之發韌》[15],進一步明確提出楊守敬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祖」。
21世紀初,日人勝井史卿,將日本書家按師徒關系列了一個表,名為《現代書壇系統圖》[16],楊守敬被作為一代宗師列在首位,其次為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松田雪柯。
綜上所列,寫中國書法史時,對楊守敬基本未提及,寫斷代史時,僅作一般性介紹或不提,但在涉及對外交流時必提到。相反,日本書法史對楊守敬卻是不可回避的,必重點介紹,是日本書壇起轉折性的人物。正如中國教育委員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編的《日本書法史》中說:「楊守敬在清朝算不上是第一流的權威,但他精于史學、地理、鑑藏、目光敏銳,也稱得起是個學者。他在書法上的主要貢獻,一是收藏,二是理論?;蛟S他自己也未想到他會以此在日本儼然做起『圣人』來?!筟17]下面我們先就楊守敬去日本時,中日雙方的書法背景作一些陳述。
中日碑學興起的時空差
書法界公認,碑學理論起于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貼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楫》承接于后,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為總的歸結。下面是碑學重要人物和著作時間表:
碑學經過清初近百年醞釀(1644—1735),興起于干嘉年間(1736—1820),鼎盛于道光至民初(1821—1927吳昌碩、康有為去世),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總結清代碑學發展脈絡為:「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流,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康有為助其瀾,始成巨流耳?!筟25]
從上表可見楊守敬生活于碑學鼎盛時期,1867年寫成《評碑記》,晚包世臣《歷下筆譚》48年,早康有為《廣藝舟雙楫》22年,正是應時而生,理當受到世人重視,但當時未刊刻行世,且手稿1880年遺失,殘本不知為何人所拾,交由日本談書會校印發行(發行未署年月)。此會成立于1907年6月,楊守敬在1911年9月寫《學書邇言》時提到《評碑記》遺失問題,并沒有言及出版等信息(他有獲取日方信息的通道),直至去世也未言及,可知發行是在他去世(1915)以后的事。后來三省堂1957年初版就更晚了,就以1915年發行算,已經晚了《廣藝舟雙楫》出版時間24年之多,且是在境外發行。所以楊守敬在我國的碑學影響錯過了最佳時機,失去了應有的地位。
從縱向時間關系上看(以時間軸表示):
圖中引用「日本近代書法」與「中國碑學」來對應比較,是因為日本書法界沒有碑學時期的說法,然而日本書法界公認楊守敬去日掀起學習碑學的高潮算起,為近代日本書法的開端,尊稱楊守敬為「日本書道近代化之父」,所以「日本近代書法」與「中國碑學」是一個相關相應有著同樣性質的時期。我在這里沿用日本書法界的習慣說法。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開始,相去我國碑學鼎盛起始時間(1821)已47年,到楊守敬赴日(1880)已隔59年,明治維新到楊守敬赴日前(1868—1880)十多年間,已有碑學萌芽,但未成氣候,相當于我國的碑學前期,到楊守敬赴日后碑學開始興盛,與我國比較,已相去半個多世紀,時間差是顯而易見的。
再從橫向的空間關系看,當時日本書法氛圍與中國書法狀況有很大差異。其一社會狀況,我國在文字獄的高壓統治下,人們沉溺到金石學研究里求取個人自在,意外發現一片新天地——碑學,并興旺起來。日本是在明治維新開放的狀況下大量汲取外來文化。其二為民族性,我國文化有封閉自足特征,碑學是一種向歷史深處的探尋,一種回歸。日本民族有「拿來」的根性特點。其三是書壇狀況,我國正處碑學鼎盛期,日本卻一直是承襲奈良以來晉唐風格的單一局面。楊守敬攜帶大量碑帖的到來恰逢其時,產生了三種結果,首先日本是在明治維新的精神狀況下,開放拓展的追求與碑學雄強開張的意境一拍即合。再則民族「拿來」的根性,同潛伏在骨子里對中國文化的膜拜與迷戀,受中國碑學和歐洲抽象畫的兩面碰撞,逐步走向現代,這是面向世界的一種選擇。最后落實到書壇,日本書壇正處于焦渴狀態,渴望一種新的取向,楊氏所帶碑拓提供了不同于假名、行草書的另一種新穎的模式,猶如甘露迅速滋潤了人們的心田,開啟了一個新的篆隸世界,在紙帛書之外的碑刻世界。如果說楊守敬赴日是天之降任,楊守敬背負著中國碑學興盛時期的整個學術背景,并能使之在日本迅速拓展,絕非偶然。因為楊守敬具備有二個條件,一個必要條件:學識;還有一個充分條件就是所攜帶的一萬多件碑拓。
個人學識和文化傳播使者
楊守敬19歲舉秀才,24歲中舉人,雖未入進士,卻取得了知識身份,具備了入仕資格?!肚迨犯濉费詶钍鼐矗骸钙鋵W通博。精輿地,用力于水經尤勤。通訓詁,考證金石文字?!篃o疑,他是一位有成就的學人,汪辟疆言:「守敬既專精沿革地理之學,兼長目錄金石戡校書法?!筟26]言中一專精一兼長最能代表國人對楊守敬學識的評價。陳傳席說「他的主要精力用于學術,他的書法只是他學術的修養的體現?!筟27]然楊守敬在日本的影響不是他專精的輿地理學識,而是兼長的金石書法的學識。
楊守敬1880年東渡日本,42歲的楊守敬已具備了很好的金石書法學識,從他的著述可見:
30歲《評碑記》寫成,評碑288種。次年完成《評帖記》,評帖96種。
34歲謀刻《望堂金石》,將所搜集的漢魏六朝的金石文字翻刻成集。
38歲續刻《望堂金石》,與饒季音同撰《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
39歲《楷法溯源》輯成并刊刻,涉碑帖計700多種,魏、晉、南北朝造像、墓志收入極多。
42歲完成《集帖目錄》16卷。
首先,從上面所列著述可見,《望堂金石》、《楷法溯源》的編輯過程中,涉獵碑帖的廣度及在感性認知上有了量的積累,具有敏銳的鑑賞能力。
再則,《評碑記》和《評帖記》有理性深度。對楊氏《二評》臺灣學者劉瑩說:「楊守敬以考據學的觀點來評碑評帖,使他的結論更具客觀化,再加上他具備了高深的書法藝術造詣,使碑帖的考據客觀化,這是學術界所罕見的,在藝術界更罕見……楊守敬這種以考據精神融入書藝評論的做法,實屬創舉?!筟28]張繁文先生言《二評》:「是清末書壇上赫赫有名的書評巨著,……評書的獨特之處:一,揭示書家、書法作品的傳承及書體發展之源流;二,多個角度界定書法作品風格;三,給碑、帖兩者以應有定位;四,重新闡釋中鋒、側鋒等用筆概念;五,繼承傳統金石考據著錄模式和嚴謹的考據方法,使論書增加學術性?!筟29]
第三,他的書法實踐已到達了一定的造詣,此時楊氏在書法藝術上屬早期。趙平在論及楊氏早期書法時說:「起步從帖學入,由楷隸起,從19歲隨朱景云先生習字臨帖,到受潘存先生指導,領悟書法真諦,兼習百家,逐漸成名。其筆勢使轉以側鋒為主,瘦勁險峭,捷速自然?!筟30]楊氏這一時期存世作品不多,
從30歲時寫成的《二評》手稿看,其小行楷書寫已很是精工到位。44歲時在日本書寫的「秦蒙將軍之像碑」[31],其篆隸已有很好功底。45歲「聚書多處,當有卿云……」行書軸已初具規模。
這是楊守敬到日本之前所具有的軟實力。他到日本之初,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松田雪柯來拜訪時,「最初我們三人都不認為他是個如何的大學者,內心還看不起他。但隨著交往的增多,他在學問上的遠見卓識,的確使人嘆服?!筟32]這種從看不起到嘆服的轉變,不能不說是楊氏深厚學識這個軟實力所導致的。
當然,最后還得有硬實力的體現,就是他隨身所帶的13000多冊拓本,日下部鳴鶴回憶說:「尤其有幸的是,楊帶來了一萬好幾千件拓本,使我們得到了飽覽的機會。這對當時的吾輩而言,實可稱為金科玉律的研究資料,是我們平日根本無法見到的?!筟33]松田雪柯《日記》記錄如下:「同巖谷、日下部二君及島田氏訪清公使館,見黃遵憲、楊守敬二子,請觀楊氏所攜漢碑碣。楊子云,所藏不下數萬種。侍者舁方四尺許皮函來,示數十種,其伙實有望洋之嘆。楊子云,如此皮函有十個,其精金石學可知也?!筟34]
有了這兩方面的實力,即楊守敬是早有所聞的金石學家的資歷,這是必備條件。又手握大量拓本資料,具有了充分條件,加之清朝駐日公使隨員的資格,所以楊守敬一到日本就受到很大關注。日人向來崇尚中國書法,中國書法無疑是他們師范和先輩。楊氏的到來,真可謂天降大任于斯人,既逢其時又得其人,傳道授業再纘碑學于異邦,舍楊守敬更有何人!在長達四年的駐日生活中,他與日本書法家及文人學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和親密的友誼,在學術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楊守敬在《鄰蘇老人年譜》辛巳、壬午、癸未、甲申四年的條目里記述了這段歷程,所提到的日本往來最密者,有森立之、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岡千仞、木村嘉平等等。
本節談個人向弟子的傳播。楊守敬在日本傳播書法分兩種形式,一是認知傳授,再是資料擴散。楊守敬在書法認知方面的傳播,記錄在幾家的筆談中:楊守敬筆談記載及發表時間表
圍繞書法內容的筆談,主要記載在與松田雪柯、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三人的筆談里,其中最重要的是促使了日人書法觀念的變化,由單一的帖學承襲,轉向追求漢魏六朝雄強剛健的書風。如:
與松田雪柯筆談:六朝絕佳者甚多,他日觀其全,始知唐人不及也。
諸公之學皆一時之能,若用功六朝漢魏等碑,則可前無古人,此非弟言也,前人未見六朝漢魏,后人見之自然佳也。
再是對碑帖具體推薦:
與鳴鶴筆談:初學隸,《西狹頌》、《景君》、《范氏》、《封龍山》為佳,若《石門頌》、《楊淮表頌》皆非初學者宜?!遏斁?、《孔宙》、《乙瑛》、《曹全》之類,漢碑之平正者,然學之恐流入唐隸一派。
最后落實在書法的主體用筆問題上。如:
與巖谷一六筆談:中鋒尤須善自體會之。并非謂鋒在筆劃之中,而八面出鋒始謂之中鋒。用筆千古不變,……唯中故能八面出鋒,非中則僅能一二面也。如顏書、草書即易見之。
首先筆下行時則鋒在上,既轉則鋒在里,既頓挑鉤則鋒在中。觀古人之墨跡,無不有鋒芒畢露者。六朝碑尤為顯然。彼作點時「、」,即如歐書「?」之三角,若隨筆平寫則不能成三角形矣?!P本軟而要設法使之變勁挺,這豈是信筆能為之哉。如制繩亦然,麻本軟,經過一定的加工始變勁挺。
與日下部鳴鶴筆談:大抵藏鋒者,沉著之謂?!鲿豢蔁o法,亦無定死法,多讀書自能作文,多見名跡自能書,無徒拾大牙慧斯為得耳。藏鋒者,力透紙背之謂也,如有浮滑筆立不住,便不是藏鋒。藏鋒之說最妙,粗獷者以硬筆為力,非藏鋒,嫩稚者以浮滑為美,亦非藏鋒。藏鋒者,如直道士深沉不露,而其中藏不可測度,不使人一覽而盡。
從這幾則筆談中可見,楊氏無意間將我國碑學的背景和觀念帶到了日本,引導了日人思變不知何變的方向性選擇,「給日本書壇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其影響之烈,曾被形容為『晴天霹靂』、『撼動根本的旋風』?!筟43]其用筆方面的見解,是楊氏書法實踐的直接輸出,因是筆談,傳遞方式是潛移默化,心手相傳,書寫者通過執筆到用筆和字法形態的全方位示范的視知覺傳授,使接受者至為深刻。巖谷一六言:「得聞妙締,使三十年之疑團冰釋?!谷障虏盔Q鶴發出「頓釋一疑」、「尤為服膺」的感嘆。
楊守敬帶去的碑帖拓本達13000多冊,是日本書家最關注的亮點,是引發日本書風一變的重要物質資源,日方書家或借閱或購買?!堆┛氯沼洝范嘤杏涊d:「日下部君借四帖有《裴鏡民碑》這是以殷令名的字為拓本,兼備歐陽詢、虞世南的長處?!埂竿障虏吭L楊守敬于清公使館,請觀漢魏六朝及唐諸碑?!箺钍鼐床⑾驇r谷一六建議說:「先生留心碑版如此,而未見六朝之碑,此亦恨事。此非一二日所能盡。若必欲觀者,弟檢數十通附上,閱畢再易,以次看下,方能全覽?!沟鹊??!度沼洝分羞€記述了購買《楷法溯源》、《激素飛清閣藏碑》和李陽冰《聽松》拓片之事。鳴鶴《學書經歷談》這樣寫道:「他帶來從周至元的歷代碑帖一萬二三千件,而以往流入日本的中國碑帖不足其數的百分之一。我想這是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就逐一借之研讀。在借閱過程中,我記錄了每通碑的年代、字體、撰文和書寫者以及碑石所在地等內容,然后按照年代順序進行排列,編纂了一萬余條的碑帖目錄,歷時五年。至此,我對中國歷代書法字體、風格的沿革洞然于心,過去的疑問大體都解決了?!筟44]并且鳴鶴對楊守敬提供的云峰山全套拓本的雙鉤本作了修訂,增加了目錄,于明治十四年(1882年)四月出版了10冊一套的《熒陽鄭文公碑》,這是楊守敬來日本后第二年的事情。從該書的序和跋文中可窺見鳴鶴、一六等人對書法學習的態度,對北碑的傾倒。楊守敬的手稿《評碑記》就是在日方傳閱中遺失的。筆談坦誠相待,多肺腑之言,以致三人以弟子禮事之,尊稱「金石藝學,將以先生為傳燈之祖師」,并發出要將「先生之篤志不致落空,實為千秋美事」的宏愿。楊守敬的到來,對日本書法界是一次巨大的沖擊,被日本書家謂之「楊守敬旋風」。
正如杉村邦彥先生所言:「在這四年的駐日本期間,與日本朝野名士親密接觸,在學問、書法等領域給予極大的感化。當時日本的近代書道界由楊守敬帶來的北碑書法,作為新興潮流不可遏止?;谶@種意義,楊守敬是日本近代書道的恩人。日本的書家,也無不仰其高名,并且從內心尊敬他?!筟45]
朋友圈及組織性伸延
日下部鳴鶴有《三人的益友》一文,三人即松田雪柯、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益友指楊守敬。用現代的話說三人是楊氏的忠實粉絲,他們是鐵桿朋友圈。且三人都是當時當地有影響的書法名家,松田雪柯開私塾傳授書法、漢學,還在山田學校任教授,著有《段氏述筆法》。巖谷一六曾任修史館一等編修官、內閣大書記官、元老院議員等,應人索求揮毫,墨跡遍天下。日下部鳴鶴曾任少書記官、大書記官,曾在天皇御前揮毫,終生以研究書法為業。筆者查閱日本網上三人的略歷,都將師事楊守敬,傾倒于碑學、六朝書和漢隸的研究,作為濃重的一筆。杉村邦彥言:「日本的近代書法,從其本質上講是由松田雪柯、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等人朝夕與楊守敬過從切磋,并積極消化從楊守敬帶來的將近一萬三千件碑版的北魏書法而得以復生并拉開其新的歷史的帷幕的?!筟46]在日本被人稱明治三筆的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都與楊守敬有師生之誼,中林梧竹則直接來華拜楊守敬的老師潘存??梢姉钍鼐丛谌招L的說法絕非空穴來風?!笚钍鼐丛谌毡臼呛苊Φ?。他收了許多學生,其中還有被公認為明治時期書壇泰斗的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等人。實際上,他是在行駛著文化參贊的職權,不,準確地說,他已經成為當時日本書壇的半個領袖?!筟47]
「南浦贈言」的意義。在楊守敬到日本一年后的1981年5月24日,日本書法界在東京清華吟館搞了一次雅集,為將要離開東京回伊勢山田老家的松田雪柯送別。參加送別的有楊守敬和巖谷一六、日下部鳴鶴、川田雍江、山中信夫翁、矢士錦山等日本著名書法家,在送別會上每人書詩一首,而大家公推楊守敬「書首」.楊守敬便以「南浦贈言「四個大字題端,落款留註:「辛巳五月與東贏諸友集清華吟館為雪柯居士餞別,諸君各有贈言.囑守敬書首?!筟48]隨后各位友人寫上自己的詩作?!改掀仲浹浴乖谌毡緯ㄊ飞暇拖笪覈摹柑m亭集序」一樣.作為佳話在日本書法界傳誦。它對楊守敬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首先擴大了朋友圈,再是書首確定了他在日本書壇的公認度。
日本碑學帷幕的拉開是以楊守敬為第一傳播源,其后形成朋友圈,這個圈子形成了多個傳播源。日本人好聯譜系宗,從勝井史卿《現代書壇系統圖》可見,這是將日本書家按師徒關系列了一個表,楊守敬被作為一代宗師列在首位,其下為四個層代,第一代為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松田雪柯3人。第二代為近藤雪竹、渡邊沙鷗、山本竟山、丹羽海鶴等19人。第三代為石橋犀水、手島右卿、松本芳翠等57人。第四代就更多了,為數不下百人,僅「日本書道教育學會」會員就達十萬余眾。[49]現代日本書法的直接源頭,明治初期楊守敬的門生日下部鳴鶴成了當然的領袖。他的努力為締造現代日本書法起了關鍵作用,而且門生如云,幾乎囊括了整個近現代日本書壇的主要骨干。日下部鳴鶴門下有四天王:即渡邊沙鷗、近藤雪竹、丹羽海鶴、比田井天來。比田井天來,是當代書壇的直接締造者,而其后的一代大家如鈴木翠軒、手島右卿、金子鷗亭、上田桑鳩、辻本史邑等,更是當時叱咤風云的人物。
例如在第一代弟子中,就有團體形成。主要團體有:
「述筆法堂清談會」,成立于1879年2月,由松田雪柯主持,包括一六、鳴鶴、以及矢士錦山、巖溪裳川等?!盖逭剷姑恐芫蹠淮?,以書法研究為主,并指導詩書畫的鑑賞。一年后楊守敬赴日,雪柯、一六、鳴鶴拜楊守敬為師,「清談會」自然對碑學的推動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正六年(1917)5月13日,鳴鶴在橋俱兵部舉辦80祝壽宴會時結成「大同書會」,10月發行《書勢》會刊,第三卷發表過《楊守敬與松田雪柯筆話》。
第二代弟子形成的團體有:
比田井天來、丹羽海鶴1917年主持「大同書會」的經營。并主持《書勢》雜志刊行。
1902年渡邊沙鷗等創建「六書協會」
1907年7月渡邊沙鷗等結成「日本書道會」
1913年山本竟山等結成「平安同好會」
1937年4月比田井天來及門人成立「大日本書道院」。1939年天來去世,1941年解散,人員為「興亞書道連盟」吸收。
近藤雪竹也是當時的活躍人物,曾任談書會,文墨協會、健筆會、書道獎勵協會、日本書道作振會等多個書法團體的干事和審查員。
第三代弟子形成的團體有:
1907年6月巖谷小波等結成「談書會」。楊守敬《評碑記》遺失本就是由該會校?。ㄎ从洺霭婺暝拢?。
1928年1月田代秋鶴、松本芳翠、佐分移山、鈴木翠軒等8人發起成立「戊辰書道會」,2年后併入新團體「東方書道院」。
1933年上田桑鳩結成「書法藝術社」,在《書之研究》有「新調和體論」發表,是現代詩文書法運動引起者。
1950年1月石橋犀水創建「日本書道教育學會」并任會長,被稱為書道教育的第一人。
1952年手島右卿創建「獨立書道會(現獨立書人團)」。手島右卿還任過「南海書道會」會刊《南海書圣》主宰,「大日本書道院」參事、審查員、教授,書道藝術院總務理事,日本書作院副會長,日本書道連盟理事等等。
從楊守敬傳日下部鳴鶴,再傳比田井天來。比田井天來提出「文字不論,書道為線」的藝術觀念,天來和上田在書學院展開「線的問題」的討論。新的書法現象開始了,先鋒派登場了。1957年有了「墨象」的命名,1958年有了「每日先鋒書道展」。再下來就各派紛呈:上田桑鳩為前衛書道的先鋒;手島右卿為少數字派代表;金子鷗亭發展為近代詩文派;桑原翠邦為漢字書派。
至此,自楊守敬一脈下來,發展為現代書法,這是楊守敬始料未及的,一個不懂「現代化」為何物的老學究老夫子,終于被推上「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近代日本書道之祖」的寶座。這其中還同日本紀念楊氏的活動不斷,楊守敬著作的大量刊行,以及書法團體的會刊和傳媒的對楊氏學術研究文章的大量發表相關。
著作刊行和學術研究
楊守敬在日本時,《評碑記》手稿就被廣為傳閱轉抄,以致遺失。逝世前三年《學書邇言》在日本出版。當代日本書法史研究學者宇野雪村在《中國書道史》中提到楊守敬的幾部書法金石學著作,有如下論述:「楊守敬的《學書邇言》,以及他的另外兩部著作《激素飛清閣評碑記》、《激素飛清閣評帖記》,作為近年來日本書法愛好者最易覓得的指導性經典書籍,其發揮的作用遠勝在中國的影響?!筟50]
楊守敬自1915年逝世后,紀念活動不斷,研究其生平及學術的論述接踵發表。國內外對楊守敬的研究狀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2期士君「八十年來(1915-1995年)楊守敬研究述評」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我國注重的是楊氏地理學、目錄學的研究,最早的一篇論文是王重民的《楊惺吾先生著述考》。[51]然而較全面研究楊氏金石及書法成就最早的是日本學者,我國是在80年代才有研究文章出現?!鸽S著中日書法交流的持續興旺、隨著中國的日本研究專家的出現,這種雙向的專題與交流方式有了實施的可能性一一日方的關于楊守敬與日下部嗚鶴、張裕釗與官島大八的交流史研究成果再也不是找不到響應者?!筟52]筆者就士君的介紹及其它書籍記載,將楊守敬去世后,日本對楊守敬紀念活動及金石書法著作出版和學術研究文章作一個統計表如下(楊守敬筆談資料已在上面講述,不再贅列。其它涉及地理學、目錄學的內容不計):
從上表可看出,楊守敬在日本盛譽絕非虛傳。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壽」,楊守敬逝世后,日本的紀念活動頻仍,著作一版再版,研究文章不斷,正說明楊守敬是一位身沒而道存的人物。1880年巖谷一六提出:「將以先生為傳燈之祖師」,到1980年小木太法明確稱唿楊守敬為「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歷經百年,始得公認。一百多年來是楊守敬的書法和書學理論,在日本書壇擴展傳衍,流轉風靡的過程,研究楊守敬書學的學者就多達6000多人,日本書法史學家榊莫山將楊守敬對日本書壇的影響比作「楊守敬旋風」。陳振濂說「北碑書法應作為書法內部因素的直接影響,而抽象繪畫(其實整個西方文化)對日本書法作為一個強大的參照系(背景)來影響的。而這種影響作為日本書法現代化、民族化的原因,是更為深刻的?!筟53]「借助于楊守敬的傳去清代北碑風以及日本書家對之作出的獨特注釋,書法的日本性格具備了一種較明顯的輪廓?!筟54]
2004年70歲的青山碧云,收集了幾百副楊守敬相關資料,自費制作展板,每年在日本各大城市巡展并親自講解。青山碧云說:「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盡量多的在日本各地舉辦楊守敬巡回展,讓更多的日本人民了解日本書法恩人楊守敬?!惯@說明對楊守敬的認識已由專家向民眾的傳遞,最終達到了公認。
楊守敬在日四年訪書刻書可以說是他最有心的事業,他的資財和精力盡耗于斯。他散盡金石碑版也是為此,書法是他次要的事,他無心傳道授業,卻無意點化了日本書壇,培植了三位書壇巨擘,將日本書法引上現代化道路。帶來驚人的效果,無意間也贏得了「日本書道現代化之父」、「近代日本書道之祖」的盛譽。
(文章轉自翰墨楚風)
業務聯系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系,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廖偉夫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