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九一八事變」85周年紀念日,這是一個沉重的日子。85年前,東北全面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歷史的傷痛我們無法抹去,但是傷痛帶來的反思我們要時刻銘記在心!
【落后必將挨打】
歷史上,中國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視西方為蠻夷,從來都是自顧自的得意,殊不知自身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而每當中國被列強侵略后,國人總會掀起一股愚昧的抵制洋貨浪潮,這是一種愚昧片面的做法。
日本和中國一樣也是被列強用槍炮打開了國門,也曾面對歐美列強的侵犯。而日本在挨打之后,首先思考的是為什么會被欺負,并積極主動學習歐美列強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以開放的態度迎合世界發展的潮流。最終得以咸魚翻身,以彈丸之地躋身世界經濟大國之列。明治維新就是代表,二戰后日本接受美軍的改造亦是如此。
對此,中國人必須明白,當強敵來犯時,片面的抵制是無用的。不睜開眼,緊跟世界發展的步伐,只會越來越落后,而落后就會挨打!僅僅是大國還遠遠不夠,發展自身實力,站在世界強國之列才能有足夠的話語權,在這一點上美國就是代表。
【以史為鑑不忘前恥】
在謀劃「九一八事變」時的日本,國力已雄踞亞洲之首。當時的天皇統治深得人心,日本社會上下都高度團結,對外擴張的戰略成效顯著,日本更是產生征服全亞洲的野心。
而當時的中國,內部軍閥割據,戰亂不斷,山頭林立四分五裂,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核心領導。加之外來的列強壓迫,武器裝備落后的清政府屢戰屢敗之后簽了一堆喪權辱國的條約。雖然之后成立了國民政府,但是也無法逃過列強的脅迫,而且很多軍閥依舊擁兵自重不聽指揮。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前就對很多地方割據勢力採取收買利誘的態度,軍閥趁機攀附,擴大自己而成為漢奸的不在少數。
面對一個上下一致團結的強大日本,被列強壓迫和軍閥混戰折騰的疲憊不堪的中國自然無法招架。甚至到1937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中國最初依舊在日本的長槍利炮下措手不及。也正是看中這一點,所以日本人早就積極著手準備全面侵華戰爭。柿子挑軟的捏,不是沒有道理的!
【日本向世界學習】
美英炮艦幾乎同時逼近中日,中日兩國的反應卻冰火兩重天。滿清繼續抱殘守缺,隨后的大小軍閥也無力進行全面改革。雖然之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也嘗試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發展,但中國封閉落后的社會形態下,改革不夠徹底,畸形的資本主義發展弊端顯著。
而日本明治天皇學習西方全面,引進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進行改革,積極發展先進的技術,進行工業革命。短短幾十年,日本實力就躍居亞洲第一。為其實施對擴張的侵略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
面對全面改革壯大之后的日本,改革失敗千瘡百孔的中國,就算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中進行抵抗,結果也于事無補,日本人最終還是會搶走東北。
【面對侵略不能逃避】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駐守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十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戰而退,日軍因此迅速占領了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而此前,日本關東軍制造「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等一系列事件時,東北行政當局也都滿足了日方要求。國民黨對日本制造的「濟南慘案」甚至不敢做出任何反應,成為委員長后蔣介石更是要將「攘外必先安內」堅持到底。
抗日戰爭勝利前,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且每次戰敗都要割地賠款,使得中國朝野彌漫著一股濃烈的軍事「恐日癥」。無論張學良還是蔣介石,都對中日戰局持悲觀的觀點。也正是這種一味的逃避退讓,助漲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為全面侵略戰爭的開始埋下伏筆。
【面對危難靠自救】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領導人寄希望于國際調停。于是,國際聯盟也派出了調查團,但是日本卻退出了國聯。當時,日本的在國際上的強硬態度于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盡管美英等西方國家在華利益已受到嚴重打擊,但國民政府期盼的西方國家援兵卻并沒有到來。國民政府一味的依賴歐美國家的援助和調解最終還是無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面對強敵的軟弱態度依舊無力抵擋。面對民族危機,我們唯有靠自己!
距離「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85年,中日兩國實力今非昔比。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日本,中國也真正的站在強國之林,在國際上擁有了強大的話語權。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九一八事變」所帶來的沉重傷痛我們一定要銘記在心,這樣我們才能時刻保持警惕,努力進步避免歷史悲劇重演?。―QC)